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李志刚(国画)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传统“心象”的当代解读

2015-11-26 14:27:02 来源:艺术界作者:李志刚
A-A+

  从“五四”运动至今,关于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、继承与创新的争论已纠缠了近百年。虽然说创新求变与继承传统是历代都有的文化现象,却从未像今天这般强烈,成为挂在中国画家心头的问题。进入本世纪,伴随着传统文化潮的回归,在民族文化、本土文化的认同感、归属感的召唤下,中国画家开始重新关注曾经淡忘的传统,甚至许多“当红”画家——当年的新锐、弄潮儿,如今也都言必称传统,动不动拿笔墨说事儿。于是乎,笔墨成了许多标榜传统的人用来掩护自身创造力不足的盾牌。

  笔墨是传统,但传统不仅仅是笔墨。

  几千年积淀的中国画发展至今,不是“笔墨”两个字就能承载的。即便是传统的笔墨,从元明清发展至今,也是动态的,不断衍变成熟的。当代的中国画家不能死抱着古人的衣钵讨生活,探寻传统不是刻舟求剑,不是模拟和复古传统笔墨的表象和程式。元、明、清以来发展成熟起来的笔墨,如果摆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中来看,只是一个发展阶段,一种表现形式,甚至一个分支,并不是传统的全部。我不否认传统笔墨及其美学意义,甚至也暗恋着笔墨的单纯与深奥,但更看重“干湿浓淡”、“诗书画印”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。

  寻根探源,从宋元上溯至汉唐,我们会发现中国的造型艺术越接近源头,其中国气质与品格越原始、越纯正、越地道。重新梳理和审视中国美术发展史,反观宋元以前,特别是汉唐时期的造型艺术,同样是传统的一个阶段,却彰显着正大沉雄、自信浪漫的辉煌气度。汉代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,造型偱石取意,大化天成,粗犷质朴,绝无矫饰,粗砺的花岗岩雄浑凝重,扑面而来一股摄人魂魄的震撼;汉陶马俑的造型朴拙浑厚而阳刚,高度的概括夸张,力度内敛,列阵矗立,静穆中透出威严;画像砖、画像石以及汉代漆器彩绘中的形象则更显得自由飘逸,雄奇瑰丽,充满了想象力和生命活力。比较而言,唐代是处于民族文化的全盛期,时代勃兴,自信、自由、开放的世风,使唐代艺术更加成熟,更趋完美。唐代的宫殿、墓室壁画以及宗教壁画人物造型大气端庄、生动传神,用线肯定果断、飘逸流畅,场面壮观、气势恢宏。唐代绘画注重写生,却又不拘于形似,色彩表现绚丽华美,主观而直觉,这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“心象”,是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。张璪提出的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可以看作是对唐代绘画的最恰当的概括,同时,也是对“心象”的准确解读。

  入元以后,文化史将以笔墨为核心的水墨写意画推到了独尊和典范的地位。时至今日,许多画家仍拜倒在传统笔墨的伤感和荒寒里站不起来,甚至找不到自己。不管我们是否情愿,事实上,传统笔墨所表现的“鱼樵耕读”“小桥流水”离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,传统中国画这个命题逐渐变成玄奥神秘、空寂森严的神殿。倒是那些地位卑微的民间画工们所创造的民间美术,为我们展开了纯真活泼、健康向上的质朴笑颜。

  民间美术是我们的本土文化资源,蕴含着本土的、民族的文化特征,带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审美取向。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态艺术,相对封闭稳定的生成环境,使其保持着原始的、旺盛的生命活力,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完善、自成体系,呈现出本真、质朴、鲜活的特征,是人的本源生命状态的直观呈现,其审美追求具有宗教般的虔诚与炽热。以民间木版年画和泥塑彩绘为例,其造型古拙质朴、色彩单纯明快,饱和强烈,呈现出乐观向上,率真阳刚的豪气和质朴纯真的乡土气息,自信而天然。

  无论是汉唐的石雕、壁画、重彩绘画,还是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和民间彩绘,无不色彩瑰丽灿烂,其造型主观大胆、自由奔放,意在象外、形神兼备,“得意忘形”,是心迹的外化,是生命力的渲现,是心象的生动写照。汉唐造型艺术和民间美术壮美阳刚、质朴纯真、乐观睿智,绝没有明清文人的病态与伤感。“真正的古典主义精神是富有朝气的、快乐的、天真的、活生生的,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自在,像清纯的空气一般新鲜(傅雷语)”。即便是传统水墨画,在笔墨上的审美追求也是多样的,有沉静内敛的一面,也有奔放豁达的一面,不同的人生体验形成决然不同的艺术追求。这种独特的、个人化的艺术风格是思想和情感的视觉化。中国画的本质是写意和表现,而不是再现,心画不是客观,心象不是“形象”,它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形象,中国人的形象实际上是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心象,是独与天地相往来的体验,是感性的,个人化的,这种个人化的体验和感悟用思想与情感提炼整合,是形而上的“形”,是心象的幻化。

  那么传统画论里的“心象”这一概念,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应当怎样解读并付诸实践呢?面对浩瀚的传统大系,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关注点和切入点,作出符合个人觉悟和体会的解读。

  当代中国画无论工笔写意,重彩抑或水墨,尽管个性风格差异,材料技法不同,但内在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诉求应当是同质的,其独特的造型观念,笔墨语言,东方意象化的色彩都是写意的,“写心”的,是传达“心象”的重要元素和方式。因此,宏观把握和全面认知传统,解读传统的心象观,让传统的水墨媒材成为表达当代人内心体验的方式和手段。中国画讲笔力墨韵,以笔力成就的线条具有穿透力,深入人心,拨动心弦,看到这样的线,心里那根弦就被弹奏起来,这样的线条成就的“心象”首先感动自己,进而打动别人。另外,中国画也注重写生,主张“师造化”,“造化”是心象之源,但这种写生更多的是澄怀卧游,是参悟默察,写物之生气,捕捉感受,发现和体悟有价值的心象,从全因素中提炼有意味的个别因素,进而形成个性化的语言。体验手绘的感觉,用毛笔、水墨自由地书写出内心的感动,或流畅飘逸,或凝重沉厚,节奏韵律,顿挫转折。象心电图一样,宣纸忠实地记录下那份属于自己的心迹,不做作,不张扬,不故弄玄虚,不声嘶力竭,用个人化的视觉语言表达思想。与笔墨一样,中国画的色彩的运用同样是具有精神意味的,感性的,东方意象化的,这种色彩同样是心象表达的重要因素。

  无论当代画家怎样强调反叛与革新精神,传统总是割不断的脐带和根脉,任何艺术创造都有其根脉和本源,没有传统底蕴的艺术,也就没有革新的潜力。割断历史,抛弃传统,便没有再生的基础和土壤,中国画离开母体土壤,泡在西方的营养液中,是很难根深叶茂的。

  秉承古典绘画的精髓,挖掘历史传承中曾经断裂和陷落的古典精神意韵,复苏传统“心象”的当代美学意义,中国画形与神、意与象、理与法的内涵和精神,不是固定在技术层面上的空泛理论,而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的人文精神和鲜活的生命元素。

原文发表于《艺术界》2008年3期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李志刚(国画)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