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志刚将选择画画归因为天性使然。从与生俱来的喜好开始,他从上小学时的课本作业本,一路画到了大学课堂,而后又成为教学生画画的老师,从事专业美术教学。多年以来,对艺术的诉求与痴迷,用吴冠中的话说,就是“开水浇都浇不死”。
从儿时爱好到学院专业学习直至而今的高校从事教学,这种单向度的线性叙事或许流于按部就班,却交织隐伏着画家创作生涯的诸多线索。“形在江海之上,心存魏阙之下。”这是刘勰对神思无限的边际界定。当时间与空间种种不同的向度支撑起多维的艺术世界,李志刚试图拓展的纵深,也远远超出了简历的罗列。
这首先可以在求学与教学之间得到印证。李志刚的大学时代,既接受着徐悲鸿引入的西方美术教学模式,也经历了“85新思潮”这样标志性的西风东渐。1994年的《红蜻蜓》就呈现着对西画的沉浸浓郁。在这幅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的工笔人物作品中,造型的变形、夸张,画面的色彩、肌理,无一不流露着那个时代西方视觉艺术的痕迹。
“学生气”、“当代气”因时势而生,也因此而转向。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,这个方向开始指向对传统的反思与回归。而李志刚找到的坐标,则是汉唐。中国文化由外向开拓的汉唐转向内省蕴藉的宋明,让刘子健写出了《中国转向内在》。而李志刚试图尝试的,则是由当下越过宋明的沉潜,回溯到汉唐,在笔下方寸重现历史胶片前后驰骋数百年的宏大叙事。
“汉唐宛若梦境,是遥远的召唤。”由汉画像石,唐代墓室壁画、唐三彩陶俑中,他开始在宣纸上复原这个五陵衣马的梦境。清秋陌上,华服锦靴,一去百里,转瞬就拉开了千年的纵深。青黛笑靥沉醉不知归路,而不仅仅是陵阙石室中斑驳龟裂的壁画。
2002年,李志刚调到浙江湖州师院艺术学院任教。空间由北及南的背后,实则也是美术史版图上的江南接续长安。大四毕业考察,镇江、无锡、南京、苏州之行,江南给这个北方画家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而在李志刚的理解中,更重要的是,十多年后迁居吴兴,使其更加直接面对赵孟頫、吴昌硕们建立的美术史序列。对他来说,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重温与传统笔墨的探根问源。
汉唐气象是传统,笔墨也是传统。而在民间艺术中,李志刚又看到了传统的另一条线索。在宫廷、士林之外,根植于民间土壤的年画、戏曲、风俗,开辟了传统下行的原生态路径。色彩的强烈、构图的饱满,都成为热情单纯的笔触,用以勾勒当代生活图景。所以,在他的卷轴上,除了千年之前划开朔雪夜径的清亮长嘶,同样不缺少中国人身边闹社的喧哗。在这里,每一平尺,都有人家烟火。在他手中,每一缕炊烟逐一归位,拼接起他的画壁。
在李志刚看来,中国画的创新,也不应该因为畛域分别而画地为牢。对传统“心象”的当代重构来说,传统、西画、民间美术,都是一个含英咀华的过程。前几年出版的小册子扉页上,李志刚写过一段话,其中有这么一句,“离风口浪尖远一点,我们就有可能离艺术近一点。”
中与西、古与今、长安与江南、庙堂与江湖……当他在不同极点之间走得足够远,也就更加接近着艺术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